蓖麻油酸基UV固化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
趙海平 姚伯龍 * 鄭春森 李洪萍 孫常青(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,無錫214122 )
摘 要 以蓖麻油酸( RA )、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三聚體( HDT )、聚乙二醇 400 ( PEG - 400 )、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
( PETA )和三乙胺( TEA )為主要原料,合成了具有啞鈴結構的環保健康的高活性多烯端基水性 UV 固化聚氨酯預聚物。
通過調節 RA 和 PEG - 400 的相對含量制備出一系列不同羧基含量的樹脂。并采用納米粒度儀、光學接觸角儀和電子拉力
機等儀器對其結構、性能進行表征。結果表明:增加 RA 含量能使合成的乳液粒徑小、分布窄、儲存時間長,熱穩定性好,
透明度高,形成的涂膜具有一定的耐水性,較好的拉伸性能。
關鍵詞 蓖麻油酸,啞鈴結構, UV 固化,環保
隨著人們對材料安全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,以水為分 散介質并采用 UV 固化技術相結合的水性 UV 固化聚氨酯涂 料應運而生 [ 1 ] 。而水性聚氨酯乳液所使用的親水擴鏈劑與乳 液粒徑及其穩定性有著密切關系 [ 2 ] ,當前離子型親水擴鏈劑 的研究主要為羧酸型和磺酸型,然而無論是羧酸型還是磺酸 型親水擴鏈劑都有難溶解的缺點,就常用的羧酸型親水擴鏈 劑 2 , 2 - 二羥甲基丙酸( DMPA )而言,其為白色粉狀,難溶解, 通常先采用大量丙酮或 N , N - 二甲基甲酰胺( DMF )事先對其 溶解然后再加到反應體系中,即使采用價格昂貴的2 , 2 - 二羥 甲基丁酸( DMBA )都需要一定量的溶劑溶解,而且最后除去 溶劑的過程復雜,難以除盡; 20℃ 時 DMBA 、 DMPA 在丙酮中 的溶解度僅為 15%和1% [ 3 - 4 ] 。而蓖麻油酸( RA )雖然也是通 過中和羧基乳化,但其常溫下為液態,反應過程中僅需少量溶 劑調節體系黏度即可。
RA是天然生物原料的加工產物,環保健康,鏈中的羥基 易與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三聚體( HDT )上的— NCO 反應,而 端羧基與三乙胺中和后,能形成穩定的乳液粒子。 RA 可由蓖 麻油通過常溫水解法、加壓水解法或皂化酸化法制備 [ 5 ] ,近年 來于麗娜等 [ 6 ] 已成功采用酶法制得高純度 RA ,取材容易,來 源豐富。本研究以 HDT 、 RA 、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( PETA )、 聚乙二醇 400 ( PEG - 400 )為主要原料,制備了一種新型 UV 固 化水性聚氨酯( UV - WPU )并對其結構性能進行研究。在一定 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親水擴鏈劑需要大量溶劑、價格昂貴以及 易凝膠等缺點。并采用光學接觸角測量儀、納米粒度儀、熱重 分析儀和電子拉力機等研究了 RA 含量對 UV - WPU 乳液粒 徑、穩定性以及膠膜性能的影響。
1 實驗部分
1.1 原料
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三聚體( HDT ,工業純),德國拜耳公 司;聚乙二醇 400 ( PEG - 400 )、二月桂酸二丁基錫( DBTDL )、 4 - 甲氧基苯酚( MEHQ )、二正丁胺、溴酚藍,均為化學純,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;季戊四醇三丙烯三酯( PETA ,化學 純),臺灣帝斯曼公司;蓖麻油酸( RA ,工業純),阿拉丁試劑; 光引發劑 Irgacure1173 (工業級),南京瓦力化工科技有限公 司;三乙胺( TEA )、丙酮、甲醇、異丙醇,均為分析純,國藥集團 化學試劑有限公司;去離子水,無錫江大飲品有限公司。
1.2 實驗步驟
將計量的 HDT 、 DBTDL 、 MEHQ 及少量丙酮加入裝有攪 拌器、冷凝管、恒壓滴液漏斗和氮氣導管的干燥四口燒瓶中, 室溫攪拌均勻,通入氮氣保護,逐步升溫至 50℃ ,后用恒壓滴 液漏斗控制滴速為 1s /滴,滴加計量的 PETA ,反應 3h 。采用 二正丁胺法滴定體系中游離的— NCO 含量達到理論值,升高 溫度到 65℃ 繼續以( 2~3 ) s /滴的速率滴加 RA ,反應 2.5h ,同 時滴定體系中游離的— NCO 含量達到理論值后,讓體系冷卻 至室溫。再將體系轉移到另一個恒壓滴液漏斗,另取一個帶 有攪拌器,冷凝管的四口瓶加入計量的 PEG - 400 和 DBTDL , 并在氮氣保護下加入之前冷卻好的產物,反應 3h 。不斷滴定 體系中游離的— NCO 含量達到理論之后加入少量甲醇,將剩 下的— NCO 反 應 完 全,用 紅 外 光 譜 儀 檢 測 2270cm -1 處 — NCO 的特征吸收峰完全消失,即得啞鈴狀聚氨酯(見表 1 )。 稱取一定量樹脂,在40℃高速攪拌下加入計量的 TEA中和反 應1h ,然后緩慢滴加去離子水乳化45min ,靜置消泡后用旋轉 蒸發儀除去體系中少量丙酮,即得啞鈴狀 UV - WPU 乳液。
1.3 固化膜的制備
稱取一定量聚氨酯乳液,加入聚合物質量5%的光引發劑 Irgacure1173 ,避光室溫攪拌均勻后,將乳液倒入聚四氟乙烯 槽中,室溫放置1d 后, 60℃ 烘箱烘烤 10h ,再將其放入紫外光 固化機中固化。
1.4 測試與表征
采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( FT - IR , FTLA 2000 - 104型,加拿 大 ABB BOMEN公司)測定聚合物結構;提純產物溶解在氘代 氯仿中,以四甲基硅烷( TMS )作為內標物,采用核磁共振儀 ( 1 H - NMR , AVANCⅢ 型, 400MHz ,瑞士 Bruker 公司)表征產 物的結構;采用納米粒度儀( ZetaPALS 型,美國 Brookhaven 公司)測定乳液粒徑及分布;采用光學接觸角測量儀( OCA40 型,德國 Dataphysics 公司)測定涂層的水接觸角;采用雙光束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( TU - 1901型,北京普析通用儀器公司) 測定涂層的透光性;采用熱重分析儀( TGA / DTG , 1100SF型, 瑞士 Mettler 公 司 )測 定 涂 層 的 TGA ,設 置 升 溫 速 率 為 20℃ / min ,溫度范圍為 40~600℃ ,氮氣氣氛;光固化膜拉伸性 能采用電子拉力機( Lrxplus 型,英國 Lloyd 公司)測定,設置 拉伸速率為 10mm / min ;采用 UV 固化機( 1.5kW 手提式,深 圳安宏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)固化膠膜。
2 結果與討論
2.1 FT - IR分析
從圖 1 可知, UV - WPU - 15% 譜圖中, 1527 、 3360cm -1 處歸 屬于 N — H 的彎曲振動及伸縮振動吸收峰, 1690cm -1 處吸收 峰歸屬于 HDT 上 C O 的伸縮振動吸收峰; 1730cm -1 處出現 較強的 C O 吸收峰,此峰的出現說明 UV - WPU 形成了氨基 甲酸酯基; 2270cm -1 處峰消失,說明體系中— NCO 都反應完 畢; 1250cm -1 處 的 C — O 伸 縮 振 動,說 明 成 功 引 入 了 PEG - 400 ; 3018 和 1635cm -1 處較弱的 C — H 伸縮振動和 C — C 伸縮 振動說明成功的引入了雙鍵; HDT - PETA 羥基的消失證明成 功的接入了 PETA ; 2871 和 2972cm -1 處是— CH 2 —和— CH 3 伸縮振動吸收峰, 1421 和 1473cm -1 處是— CH 2 —和— CH 3 — 彎曲振動吸收峰。
2.2 1 H - NMR分析
圖2是 UV - WPU - 15%的 1 H - NMR譜圖。由圖可知, PE - TA中亞甲基兩個質子峰(— CH 2 —)分別出現在化學位移 δ= 6.42×10 -6 和 d =5.80×10 -6 處,另一端與酯基相連的亞甲基 質子峰( CH 2 CH — COO —)出現在 δ=6.06×10 -6 處,進一 步證明了PETA的接入;與氨酯鍵相連的2個亞甲基質子峰 (— NH — COO — CH 2 — CH 2 — R 1 )分別出現在 δ=4.25×10 -6 和3.64×10 -6 處,進一步說明了 PEG - 400的引入; δ=1.29× 10 -6 和 d =1.33×10 -6 較強吸收峰是 RA 和 HDT 中亞甲基 (— CH 2 — CH 2 —)質子吸收峰; RA 上與雙鍵間接相連的亞甲 基(— OC — CH 2 — CH CH —)質子峰出現在 δ=2.29×10 -6 處;與雙鍵另一端間接相連的亞甲基(— CH 2 — CH CH —) 質子峰出現在 δ=1.97×10 -6 處;證明了 RA 的成功引入; HDT 上與氮原子直接相連的亞甲基( N — CH 2 —)質子峰出現 在 δ=3.13×10 -6 處。
基于上述的 1 H - NMR 譜圖與 FT - IR 譜圖分析表明 PE - TA 、 RA 和 PEG - 400 都成功的引入到了 UV - WPU - 15% 中。
2.3 乳液粒徑分析
圖 3 為不同組分的 UV - WPU 乳液粒徑分布。從圖 3 中 可以看出隨著 RA 含量的增加和 PEG - 400 含量的降低,乳液 粒徑變小,分布變窄;這主要由于 RA 含量增加使體系中羧基 含量增加,三乙胺中和后親水粒子( COO -+ NH 4 )增加,內部 靜電排斥力增加,使乳液粒徑小,分布均勻。另外 PEG - 400 連 段上(— CH 2 — CH 2 — O —)也具有一定親水性,使整個體系分 散效果更好。 UV - WPU - 15% 和 UV - WPU - 20% 中,雖 PEG - 400 含量高,但羧基含量低,體系粒徑大且分布較寬,說明羧基 在乳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。
表2為室溫放置60d后樣品的狀態對比。 UV - WPU - 15% 體系中水與樹脂分離,出現沉淀; UV - WPU - 20%體系中無沉淀, 但稀釋后藍光消失;其余幾個體系狀態良好。結合上述乳液粒 徑分析圖知,隨著乳液粒徑的變小,體系穩定性明顯提升。
2.4 水接觸角分析
不同 RA含量下的 UV - WPU 涂膜水接觸角變化趨勢圖 如圖4所示。由圖可知,隨著蓖 RA 含量的增加, PEG - 400 含 量的減少,涂層水接觸角從 50.3° 增加到 80.0° 。表明在本啞 鈴型 UV - WPU 體系中引入 RA 可提升涂層水接觸角,主要是 由于 RA 有較長疏水鏈段(— CH 2 — CH 2 —),同時屬于 PEG - 400 上的親水鏈段(— CH 2 — CH 2 — O —)減少;盡管 RA 帶有一 個羧基,但擺脫不了油的特性,同其他植物油,例如蓖麻油 [ 7 ] 、油 菜油、葵花籽油和麻楓樹油 [ 8 ] 等相似,主要體現疏水性。
2.5 TGA / DTG分析
圖5為 UV - WPU 膠膜的 TGA 和 DTG 曲線圖。由圖可 知,隨著 RA 含量的增加熱穩定性變差。其原因可從膠膜熱 失重過程的 3 個階段分析,第一階段為 280℃ 以下的失重,主 要是由于固化膜羧基含量較高,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形成分 子內或分子間氫鍵,這些氫鍵在加熱時被破壞釋放出水份而 失重,另還有未除盡的小分子失重;第二階段的熱分解溫度為 280~365℃ ,此段失重主要歸因于 PETA 以及 HDT 上硬段的 裂解成較小分子以及部分羧基脫水成酸酐而致,由于 RA 含 量多的體系含有更多羧酸根,故 UV - WPU - 35% 此階段失重較 多;第三階段熱分解溫度為 365~490℃ ,此階段固化膜失重主 要是 PEG - 400 以及 RA 上(— CH 2 — CH 2 —)及小分子的進一 步裂解。
2.6 透光率分析
圖6為不同 RA 含量對 UV - WPU 涂膜的可見光透光率。 目前市售 RA多為淺黃渾濁液體,在固化膜中將會影響透光 性能。從圖中可以看出,隨著 RA 含量的增加膜透明性逐漸 下降; UV - WPU - 15%在整個可見光波段透光性能可達95% , 而 UV - WPU - 35%透光性能則只有86% ,雖然增加RA含量能 減小粒徑,提升乳液穩定性,但透明性受到較大影響,故需在 不同使用 環 境 下 合 理 調 整 配 方。但 與 大 多 數 以 DMBA 和 DMPA作親水擴鏈劑的 WPU 相比,透明性損耗不明顯 [ 9 ] 。
2.7 拉伸性能分析
圖 7 為 UV - WPU 涂膜的斷裂伸長率及拉伸強度。由圖可 見,隨著 RA 質量分數的增加,固化膜的拉伸強度增加,斷裂伸長率逐漸降低。從單個分子角度分析,因為 HDT每個單體上 的異氰酸酯一定,單羥基 RA量增加,使PEG - 400與異氰酸酯 反應的機會相對減少,軟段含量減少,形成更多的分子量不大 的預聚體,單位質量的雙鍵含量增加,交聯密度變大,強度增 加。相反,體系中 HDT 體會與更多的 PEG - 400 反應,更具韌性。 膠膜也從軟膜逐漸變成硬脆膜,強度減小,斷裂伸長率增加。
3 結語
( 1 )以 RA 、 PETA 、 PEG - 400 、 HDT 和 TEA 等為原料,成 功的合成了以 RA 取代 DMBA 或 DMPA 啞鈴結構的 UV - WPU ,該樹脂彌補了傳統親水擴鏈劑需要大量溶劑、價格昂貴 等缺點。
( 2 )使用一系列表征手段考察了 RA 含量對材料的結構、 乳液粒徑及分布、力學性能和熱性能的影響。隨 RA 含量增 加以及PEG - 400含量減少,乳液粒徑變小,分布變窄,同時提 升乳液儲存性能;水接觸角逐漸增大,耐水性提升;但是力學 性能、熱性能和透明性受到極大影響。但當 RA 含量為 25% 時膠膜有較好的綜合性能,較長的儲存時間,較高的可見光透 明度,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力學性能。
參考文獻
[1]李祥,姚伯龍,褚路軒.高性能水性UV固化聚氨酯的合成與性能研究[J].涂料工業,2012,42(2):6-9.
[2]CakicSM,SpirkovaM,RisticIS,etal.[J].MaterialsChemis-tryandPhysics,2013,138(1):277-285.
[3]ZengJ,WangWusheng,RuanDeli,etal.[J].LeatherChemi-cals,1999,41(6):46-50.
[4]RahmanMM,DoKimH,ChunHH,etal.[J].FibersandPol-ymers,2013,14(6):886-894.
[5]趙學敬.蓖麻油酸與3種制取方法[J].糧食流通技術,2014(3):38-41.
[6]于麗娜,劉少芳,朱鳳,等.脂肪酶法制備蓖麻油酸的研究開發[J].食品工業科技,2013,34(8):369-372.
[7]ThakurS,KarakN.[J].ProgressinOrganicCoatings,2013,76(1):157-164.
[8]SaalahS,AbdullahLC,AungMM,etal.[J].IndustrialCropsandProducts,2015,64(3):194-200.
[9]ZhangS,YuA,SongX,etal.[J].ProgressinOrganicCoat-ings,2013,76(7):1032-1039.